鈦作為地殼中含量第九位的元素(0.63%),其工業開發歷史雖不足百年,在近代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。鈦礦礦床多為多金屬共生礦,且以金屬氧化物的形式存在。有工業利用價值的鈦資源主要是鈦鐵礦、金紅石、銳鈦礦、板鈦礦、白鈦礦、鈣鈦礦,其中鈦鐵礦和金紅石的礦產資源最為豐富。
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,全球鈦礦儲量8.17億噸(TiO2當量),其中鈦鐵礦資源儲量為7.7億噸,約占94.2%;金紅石資源儲量0.47億噸,約占5.8%。除南極洲外,其余六大洲均有豐富的鈦礦資源,分布在三十多個國家。澳大利亞鈦資源儲量居世界第一位,其次為中國、印度、南非、肯尼亞、巴西、馬達加斯加、挪威、加拿大、莫桑比克、烏克蘭、美國、越南和塞拉利昂,上述14個國家鈦儲量約占世界總儲量的97%。
中國鈦礦資源總量豐富。根據原國土資源部《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18》,2017年鈦礦查明資源儲量為8.19億噸(TiO2含量)。然而,優質鈦礦資源金紅石查明資源儲量很少,僅占查明資源儲量的2%。在查明的鈦資源儲量中,鈦鐵礦約占98%。全國共探明鈦礦床142個,主要分布于四川、河北、海南、湖北、廣東、廣西、山西、山東、陜西、河南等省(區)。其中,四川和河北的鈦礦查明資源儲量占全國總量的92%。
值得一提的是,雖然我國鈦礦儲量、產量均位居世界第一,但其整體品位偏低,優質鈦礦占比小。2023年進口鈦礦500萬噸(依存度33%),金紅石進口依存度達85%。近年來我國鈦礦進口規模遠大于出口規模,維持貿易逆差狀態。同時我國鈦礦進口量呈現整體上升態勢,2024年突破500萬噸大關,同比增長18.87%;進口額則持續上升,由2019年的32.49億元增長至106.20億元,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26.73%;其出口量和出口額也均呈現整體上升態勢,并在2024年出現爆發式增長,分別達到8.76萬噸和6.04億元,同比分別增長258.77%和173.14%。
隨著鈦在航空航天、醫療器械以及3D打印等高端應用領域需求升級,鈦產品的應用場景也在持續拓展。依托全球最大的釩鈦磁鐵礦資源(攀西地區儲量占全國90%),中國鈦產業正加速從"鈦資源大國"向"鈦技術強國"轉型。在航空航天(C919大飛機年需鈦材超千噸)、海洋工程(深海裝備用鈦年增25%)等高端需求驅動下,預計2030年高端鈦材占比將提升至30%,海綿鈦產能突破25萬噸/年。雖然面臨優質金紅石進口依賴、環保成本上升等挑戰,但通過氯化法工藝升級、深海采礦技術突破和再生鈦循環利用(目標回收率30%),中國有望構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鈦全產業鏈,未來五年龍頭企業將迎來重要發展機遇。